不要讓時間留白

2007年8月24日 星期五

梅嶺美術館

館址:朴子市山通路2〜9號。
美術館面積約500坪,主要可區分為展覽廳、研習教、典藏室、行政區等四大區域。
美術館開放時間為:週二【13:30〜17:00】週三至週日【09:00〜12:00】【13:30〜17:00】每週一至週二上午休館「梅嶺美術館」沿革:
吳梅嶺先生名添敏,民前十五年生,一個世紀以來,獻身美術教育,桃李滿天下,其門人感戴大師的教育精神,並發揚大師的理念與促進地方美術之發展。爰於民國七十三年發起籌建「梅嶺美術館」,並成立「梅嶺美術文教基金會」,黃金添先生膺任董事長,與董監事们負責資金勸募及籌建工作。在地方人士熱心捐助之下,民國七十六年七月美術館正式奠基並進行首期建館工程。後因工程费增加經費無以為繼情況下,工程暫告停擺。民國八十年第二屆董事會繼續增募建館基金,但因硬體工程懸置已久,續建難度增高,乃由蔡坤元先生與嘉義縣政府教育局研商,在徵得基金會全體董事之同意,將未完成的建築物捐贈給縣府,縣政府於八十二年十月由陳前縣長適庸代表接受未完成館舍,納入文化局之一部分,並編列工程費,在續任縣長李雅景的重視下,積極規劃進行發包手續並爭取上級經費補助,增建展示空間,內部展覽設皆備,使這一別具意義的美術館順利完成,並於八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梅嶺先生百歲誕辰正式落成。梅嶺美術館的啟用,除具有薪傳並發揚吳梅嶺大師的教育理念意義外,更為嘉義縣文化局跨出最重要的第一步。吳梅嶺先生於民國92年12月17日逝世台北寓所。

基督教浸信會

地址:朴子市安福里開元路83號。
屬於世界展望會基督教救助協會,為社區守護中心。

真耶穌教會

會址:嘉義縣朴子市山通路26〜2號。
朴子教會於民國四十年六月,在朴子海通路32號成立,同時舉開靈恩佈道會,施行赦罪大洗禮。後因信的人又增加,使每逢安息日聚會座位都無法容納,在真神的帶領下,不到三年教會就遷進山通路現址迄今。

春川宮

原址為牛稠溪(朴子溪)流經朴子的進水口,以土地公型態小廟立祠於溪北,主祀春姑婆、川伯公,故稱春川宮。當地居民習稱稱春姑婆 護祐出入朴子溪信眾靈驗異常 。
座落於:朴子市安福里十三鄰黎明路一之二號。
清同治9年立祠,以土地公型態小廟,為朴子溪守護神,受當地居民奉祀,護祐出入朴子溪信眾,靈驗異常,每當聖誕好戲連台整月不休 後屢經改建今貌稱春川宮

金臻圖書館

於朴子市公所的右側,朴子分局的對面。
1.西元1969年旅北商賈林康金戀女士為紀念其夫林金臻先生,生前贊助公益事業不遺餘力的善舉,於其故鄉-純樸的朴子小鎮,蓋了-座佔地四百平方公尺的圖書館,贈予朴子鎮公所(1992年改制為朴子市公所)經營,首開私人捐建圖書館之先河。
2.1999年獲評選為全國十座績優圖書館。另榮獲台灣地區2003年度公共圖書館營運績優嘉義縣第一名。
3.截至2003年7月16日止,館藏約有5萬5千2百14件,館藏特色為藝術方面之收藏。設備大多來自民間捐款。
4.各類活動推廣十分頻繁,崇尚閱讀植根工作,以期帶動社區閱讀風氣。另館內開辦的水墨畫教學已有七年之久,現還持續中。



東石國中二部

「東石國中二部」日據時代為「東石女子實踐專科學校」,光復後,在民國三十七年併入本校,成為學校的一部份,定為「女子部」為女生上課之所,民國六十一年不再招收女生,遂更名為「分班」,「分部」現則稱為「二部」。
原二部為三排平行的低矮教室,東邊橫向為工廠,民國六十一年拆掉中間一排老舊房舍,於其地做綠化工程。
民國八十三年進行舊教室改建工程,新教室於八十三年十二月完工,為一四層樓現代建築。

東石國中

校址:朴子市山通路6號 校慶日
日據時期,原係臺灣公立甲號朴子國民學校,為日本子弟就讀之所,光復後於民國35年成立前修班。
民國36年,改名為台南縣立東石初級中學。
民國37年春,政府調整教育設施,充實學校內容,明令東石女子初級職業學校和本校合併。
民國39年秋,順應地方需要,呈准增設高中部,更名為台南縣立東石中學,同年10月嘉義與台南分疆而治,始改名嘉義縣立東石中學。
民國44年8月,奉令創設布袋分校。(46年獨立成校為嘉義縣立布袋初級中學)。
民國49年秋,奉令創設水上分校。(50年獨立成校為嘉義縣水上初級中學)。
民國52年8月,設立朴子分部於朴子鎮西端下竹圍段(53年獨立成校為朴子初級中學)。
民國56年,為敦睦中韓兩國之友誼及文化交流教育部特指定與大韓民國群山高等學校締結姊妹學校。
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將東石農校初級部併入定名嘉義縣東石國民中學,校址設在東石中學。同年奉教育廳之令指定辦理工藝實驗教育。
民國61年,因學區重新劃分專收男生,原女生部校址改名分班。
民國66年8月,奉准增設補校。
民國78年,奉縣政府指示增設啟智班。


東石國中校門

東石國中造景~春風化雨亭

放置於東石國中的 樸雅吟社紀念碑



東石國中操場

老人文康活動中心

現有老人文康活動中心為舊屠宰場所在地,朴子溪未改道前流經朴子的進水口
每日屠宰豬隻,大灶升火白煙嬝繞故名豬灶
民前4年明治41年(1908)創設樸仔腳屠宰場,當地因早期為朴子溪進水口故地層多沖積流沙。
昭和八年(1933)年為安撫枉死畜魂 東石第五代郡守,正七位齋藤捨雄立碑上書【獸魂碑】 定每年農曆七月十七日由獸肉商公會舉行超薦法會,當時屠宰商是人人稱羨賺錢的三刀行業。三刀-豬刀、剃頭刀、檳榔刀是也。故每逢法會必大肆排場大吃大喝。
屠宰場與春川宮前廣場為牛墟 ,每逢二、五、八日販牛,而此行已絕跡多年。
肉品市場成立後,溫體屠宰的豬灶經時代淘汰,現改建老人文康活動中心


老人文康中心~老人會館(屠宰廠舊址)

朴子郵局

民前十五年九月首創樸仔腳郵電局,同年廢止。
隔年成立嘉義郵電局樸仔腳郵便電信支局、同年七月又廢止。
翌年八月一日成立樸仔腳二等郵便電信局。
民前二年新建樸仔腳郵便電信局(今安福里北通路林贊代書處)。
民國二十七年九月朴子郵便電信局新址新廈落成,即今光復路現址。
民國三十五年五月五日更名朴子郵電局。轄區內分設第一支局於朴子市海通路七十二號,第二支局於東石鄉東石村三十四號,第三支局於嘉義縣政府行政中心朴子市祥和二路西段六號。
九十二年更換外貌綠意盎然。
民前十六年(明治二十九年)日人全島普設野戰郵局,民前十五年施行民政,同時同時施行郵便條例,民前十二年郵便法施行,日據時代郵政與與電信同屬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管轄,光復後三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成立交通部郵電管理委員會接管。隔年五月五日始由交通部管理改組交通部郵電管理局。早期郵電採合併管理制度,郵局兼辦電話、電報業務。
民前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凌晨發生樸仔腳事件(黃茂松事件),日籍人士犧牲十一口,其中宮局下局長及屬下眷屬全部罹難。

朴子國小

校址朴子市山通路11號
光緒24年,成立嘉義國語日語傳習所樸仔腳分教場,校舍暫借魚仔市耶穌教會堂。
光緒26年6月,正式創校名為樸仔腳公學校。
民國2年,設立南勢竹分教場。(4年更名牛挑灣分教場,6年獨立成校為牛挑灣公學校即松梅國小前身)
民國9年,改稱為朴子公學校創設幼稚園及青年會。
民國12年,為性別分離設校,即以該校分校成立朴子女子公學校在西側。
民國16年,設鴨母寮分教場。(29年獨立成校為鴨川公學校即今竹村國小前身)
民國30年,改校名為朴子東國民學,學制修改男女合校,以迄台灣光復。民國35年2月,改校名為台南縣朴子鎮第一國民學校。
民國36年2月,更名為台南縣朴子鎮朴子國民學校。
民國38年,設雙溪分班。(39年升立分校,47年獨立成為雙溪國民學校)
民國39年,行政區域調整改校名為嘉義縣朴子鎮朴子國民學校。
民國41年,設大槺榔分班。(51年升為大鄉分校,65年正式升格為大鄉國民小學)
民國57年,實施九年教育,更名為朴子鎮朴子國民小學。
民國81年,朴子升格更名為朴子市朴子國民小學。
民國82年,增設夜間部附設補習學校。


朴子國小山通路校門

朴子國小操場

朴子國小禮堂(活動中心)

朴子市衛生所

日據時設有公醫制度,掌管街內醫務及公共衛生保健業務工作;台灣光復後,始正式於各鄉鎮市成立衛生管理業務機構,隸屬縣市政府衛生院(局)管轄。
最初朴子市衛生所暫設於日據時原有公醫設施舊廳舍(即清木外科朴子市市東路四十號)。民國四十五年搬遷至光復路四十號現址的新廳舍。民國七十二年十月將舊廳舍部分拆除,興建二層樓辦公廳舍。直至民國八十九年將原有建物拆除重建新大樓,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新大樓落成。一、二、三樓為朴子市衛生所,四樓為嘉義長期照護管理中心。
地址:嘉義縣朴子市安福里光復路四十號。
創立:民國三十九年


朴子市新建衛生所

朴子市衛生所員工老照片

朴子市衛生所落成老照片

朴子市農會

舊有二樓辦公廳係源自日據時代之有限責任樸仔腳信用組合。
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二十九日奉命定名朴子鎮農會。
民國八十一年九月十日隨行政區域改制為朴子市農會。

會址於山通路與光復路交界,可興建面積220坪,地下二樓停車場,地上七層辦公廳,建坪1980坪。
51年8月9日設立開元分部、51年10月27日設立松梅辦事處、52年7月設立保險部。
53年2月設立飼料廠、53年5月15日設立家畜市場、57年2月4日設立果菜市場。
57年12月16日設立農業機械推行中心、59年9月15日設立供銷部服務處。
66年11月9日家畜市場設置電腦拍賣設備、72年10月10日設立大康榔辦事處與雙溪口辦事處。
73年7月家畜市場歸併為嘉義縣肉品市場、82年7月1日附設農民診所。
84年8月1日設立永和分部、89年8月30日設立竹村分部、89年10月14日新建辦公大樓落成。

2007年8月23日 星期四

朴子市立托兒所

朴子市立托兒所原為朴子市農會所辦的農村托兒所。
緣於大約民國41、42年左右,當時因有「美援」所以在農忙的時候(即收成期),農委會透過農會辦理「農忙托兒所」類似現今「安親班」當時双溪口、新寮、大槺榔、應菜埔、南勢竹、牛挑灣、崁前、崁後、新結庄、竹仔腳都有設立農忙托兒所。
後來演變成「農村托兒所」由縣政府輔導農會推廣股承辦。
直到民國85年11月才由朴子市公所接手承辦,現有德興班(設在里活動中心),大葛班(設在農會大槺榔辦事處樓上),崁前班,松梅班(設在農會松梅辦事處樓上)四班。


朴子市立托兒所德興班(設在里活動中心)

朴子市民代表會

緣起日據時代1920年9月,實施州市郡街庄制,以備地方自治初步,置諮問事務機構,各階層均俱設協議會性質,議事堂如台灣總督府評議會、台南州會、嘉義市會,朴子街協議會則今市民代表會前身。
1946年,始由里民大會選出鎮民代表30名,時隸屬大台南縣制,於同年4月24日正式成立朴子鎮民代表會。1964年6月,將原各里產生代表制,改革成以選區比率代表制。
朴子鎮於1992年9月1日改制縣轄市,將原第14屆朴子鎮代表會正式成為朴子市市民代表會,至1994年秋季選舉市民代表11名,於1994年8月1日成立為第二屆市民代表會。

安福宮

座落朴子市安福里五鄰山通路八二號。
主祀神明:池府千歲。
清康熙年間池府千歲原為私宅奉祀,因神威遠披、香火鼎盛,信眾鳩資建廟移祠恭奉,為安福宮。
開基入火後續迎奉李、朱、邢、范、四位千歲,合璧為五府千歲。
民國六十二年重建至民國六十五年再改建。

安溪厝

明永曆36年由半月莊人氏林馬,奉請媽祖婆金尊在今配天宮址濟世之後,乾脆林馬舉家搬遷至廟東落戶以方便朝夕奉香,由於本家係福建安溪人氏,故名安溪厝。
位於北通路東、山通路以北、開元路以南,近水道頭、鄰朴子國小、屬安福里,林姓居多。
樸仔腳街早期開發,文教行政地區,
詩曰:厝號安溪溯舊名,蕃薯簽市日中成;滄桑變後蕭條甚,惟有池王廟再營。

市立游泳池

朴子市立游泳池是朴子市以公共造產方式興建,屬於中正公園的一部份,位在公園後方靠近堤防。民國七十八年七月開幕,面積40664.00平方公尺,標準池五十米八水道、兒童池,目前市公所以民間外包經營。位於朴子市安福里22鄰山通路2~10號。
游泳池於77年提交省府補助,用地共有文明段237、238、234、321四筆,40664.00㎡,空地面積326.05㎡,看台及管理室520.00㎡,原設計總工程費2100萬。公所營運後發覺需用人手眾多入不敷出,遂於78年第十三屆第十一次臨時代表大會議決通過,以委託管理方式營運。

天星新村

本村居民原為六腳鄉兩溪村三塊厝仔人,因原居民地地勢低窪頻年水患,民國四十八年八七水災廬舍為墟。
本村望族李天生先生(大榮高工創辦人),生平樂善好施深憫故里遭此流失,慨捐巨款選購現址力謀遷徙籌築建屋經年始告完成,民國五十年初遷34戶人家,繁延至今已有一百多戶。



2007年8月20日 星期一

中正公園

中正公園佔地四九六公頃,包括美術館、游泳池、涼亭,除部份設施保持舊有風貌,還加入了現代風格的景觀及花崗石系列步道,更有造型活潑功能多樣的遊具系列。
日據時代原址為神社,現有大型門柱牌樓放入口處,神社拜亭各一座別名「托里」。光復後為國軍海防部隊駐紮,民國七十六年國軍遷移土地交還公所規劃。
民國八十三年市長吳國禎上任後,非常重視公園整體歸劃,並向上級爭取經費於八十五年將中正公園列入四年建設計劃。園內共分休憩區和教育園區讓市民有個很好的休閒地方。


原為日據時代日本所設祭祀"神社",此為牌­樓 上掛布條是公元借出展覽陶瓷器廣告。

因為意識形態,公園名稱與身份一直在改變?­?

啟南亭

86年吳國禎當市長所做碑誌.......

美術館前步道

公園後充當槌球場

改變只是朝夕間,此圖可待成追憶

鳥居~以前日本人放神衹的地方

鳥居~看起來就像鴿舍

中山堂

位於早期行政區北通路範圍-對面有郵便局、樸仔腳支廳(衙門、公所)
日據時期此地是公會堂、愛國婦女會,光復後是國民黨朴子黨部(民眾服務站)、圖書館
60年代代表會決議買回地上物,交換土地並出售該地,原地上物拆除後只剩空地一片。


中山堂舊址

七崁頭

清末民初位於開元路之東段頭早期商店街形式共有七間故俗稱七崁頭
「崁」者閩南話「間」的意思,又位於街頭隘門故稱七崁,與中正路(新興街)「十崁ㄟ」異曲同工之妙。

七崁頭(基督教浸信會)

<<朴子文史資料~相片集>>




朴子文史資料圖片檔

水道頭

水道頭_早期的供水系統;所有水道(管路)的源頭
源於日治1900年時代,由於防疫系統尚未成熟,鼠疫沿水路搭船入侵(溪仔底)之後在樸仔腳為禍15年,,死亡人數據官方發布1120人,實際上遠超此數。官方為改善飲水衛生除翻修街道 興建自來水廠是此肇因
地處全市最高點,在當時又是最高建築,舊稱「水道頭」昭和九年(1934)水道頭工程開工,塔高三十五公尺,蓄水容量四百五十公噸。昭和十年(1935)竣工,水塔下層乃四環樑與十支柱的RC結構,第三環樑內加設環狀網狀柱強化支撐,塔頂設一六角圓頂小亭。造價近二十萬元為全市飲水源頭,自水塔由上仰望,第三環樑內加設之環狀網狀柱呈日本國旗狀軍國色彩十分。
在當時取水源頭為近鄰朴子溪,後因溪水含沙量嚴重1958年即改開鑿水井,經多年飲用後,附近居民發現多例烏腳病,始知地下水含砷量超過標準值,地方財政無力改善;乃與【台灣省自來水公司】於民國63年7月1日公私合併成立,移交台灣省自來水公司第五區管理處朴子營運所經營,於87年3月23日停抽地下水。淨水場水源改引自烏山頭水庫至今。民國92年合併六腳營運所,每日總供水量18000公噸,此水塔歷經二次世界大戰,美軍掃射彈痕累累全省類似建築碩果僅存。





朴子市簡介

最早歷史記載於民國前288年,明朝天啟年間,海寇顏思齊從笨港登陸(北港溪出海口),鄭芝龍與顏合力據台澎制金廈,並築十寨為部眾安營耕獵。拓台十寨中,本境內有四寨南勢竹(南竹里)、七寨大小槺榔(大鄉里、大葛里、仁和里)、八寨龜仔港(順天里)。
朴子市早名樸仔腳街,民前195年〈1717〉陳夢林《諸羅縣誌》內載猴樹港街。乾隆29年〈1764〉《續修台灣府誌》載「樸仔腳街,舊為猴樹港街,今更名」。清代設安撫局隸屬台南府大槺榔西堡,民前17年日本政府改為辦務屬朴仔腳支署,民前11年〈1901〉成立朴仔腳區役場隸屬嘉義廳,民國9年10月地方制度改制,改朴子街役場隸屬台南州東石郡,轄區朴子、東石、布袋、義竹、鹿草、太保、六腳,等七鄉鎮,台灣光復後隸屬台南縣東石區,轄區朴子、東石、布袋、義竹、鹿草、六腳,等六鄉鎮(太保歸嘉義市),民國35年成立朴子鎮公所隸屬台南縣,三十九年十月行政區域重新調整改隸於嘉義縣,民國81年九月10日升格改制為縣轄市。
朴子市於嘉義縣西南邊陲,行政區域面積:49.5737平方公里,全市劃分27里,388鄰,戶數:10,456戶,人口:45,196人,地處海、山之樞紐。
早期鄰近東石港,朴子溪水運功能尚可時,主要以進出口生意為大宗,記載中所提及石灰(頂灰窯、下灰窯以牡蠣殼燒製)、油品(火油、麻油、菜籽油、花生油、茶油)糖類(黑糖、酒精)樟腦,進口瓷器、布緞、紙張、藥材、茶葉,福杉,對口貿易是廈門福州南洋等地,東石港因為淤塞沒落後,貿易業也逐日式微,因應糖廠製糖需要以製糖原料甘蔗種植為大宗,其次稻米間作玉米花生雜糧,養殖業由散戶轉型養殖場有毛豬、蛋雞、肉雞、番鴨、白諾曼鵝,魚類淡水養殖以吳郭魚、草魚、大頭鰱…… 。
主要河川朴子溪發源於嘉義縣境內阿里山脈西麓海拔1,421公尺的四天王山之芋菜坑,主支流貫穿嘉義縣境內中央地區多數主要鄉鎮市,經竹崎鄉觀音瀑布、嘉義、民雄、六腳、朴子出東石,最後經由東石鄉流入台灣海峽。全長達七五‧六七公里,上游為牛稠溪,蜿蜒流經民雄鄉牛稠山之後(現今民雄段尚沿用舊名牛稠溪),下游才稱為朴子溪,成為朴子溪水系。於乾隆19年(1754)朴子溪改道繞往(內厝)觀音亭北方,河床逐漸淤淺,漸成笨港街外港;因(牛稠溪)淤淺與(猴樹港)陸化,河港變成沼澤窪地,致海灘隆起而延西伸及,已失原有河港功能,最後終被(東石港)所取代。
交通以台19線南下82.5公里進入朴子市,舊稱縱貫線。國道1號與國道3號,可由系統交流道,轉東西向82號快速道路西下在17公里處下交流道(縣政府所在地)。西濱61號沿海快速道路尚未完工,完工後亦可藉168公路東向直達朴子。



牛磨店巷

牛磨店巷位於開元路街頭,靠近配天宮,是商業區也是通往諸羅山(嘉義)交通要道,牛磨店巷至番薯巷本是連貫相通,後由於開闢新興街(今中正路)與光復路遂被截成兩段
牛磨店巷名稱由來,是因為巷內多間磨坊(先民以耕牛拖石磨,輾磨綠豆、米豆五穀粉末兼販售商舖聚集成巷)因以名之
巷中尚有幾間古建築是民清遺物,木造民式樓閣,依稀可見當時建築風格,牆壁為傳統閩南三合院,以編竹為骨架,黏土稻殼為肉,麻絨白灰為皮。



開基祖廟

大槺榔位於朴子東南約一公里許,在三百餘年前為雜草叢生,槺榔遍野之處,內有條彎曲似九九彎盤龍似的「大龍溝」康熙20年〈1681〉涂姓祖先涂遠等六房十八員,由福建漳州府詔安縣仙堂荷仔埔社,奉帶天上聖母渡台在此開墾,並建一小廟名為「開基祖廟」奉祀天上聖母,原為涂姓公族內輪流供俸,後來家丁漸旺逐漸形成大村莊,因地多槺榔,故涂姓祖先取槺榔為名,名號「大槺榔」人口達千餘戶。
先祖為使眾弟子朝拜方便,乃於康熙29年〈1690〉擇在庄中以土石建造一座土廟,雍正8年涂和暨其他庄民湊足千元,在原址擴建,為涂氏宗族祖廟故曰「涂氏開基祖廟」村落亦由此而興。〈開基祖廟廟誌〉
道光16年(1836)即民前137年,鳩資重建廟宇於現址,迨至民國44年再倡議重建,於民國45年完工並舉行入火安座祭典移駕歸位。
地址:朴子市大鄉里大槺榔一九五號。 主祀神明:天上聖母

蜈蜙陣長條街

蜈蜙厝;非蜈蜙厝,正其名應該是~蜈蜙陣長條街,是一條街名,因為僅碩果僅存加上以訛傳訛故有蜈蜙厝一辭
蜈蜙陣長條街遺址,目前在玉勝巷猶存,前清時期盜匪、番害、械鬥頻仍加上街肆形成較早,故營建房舍採最窄屋面(4~5公尺)縱深則盡量延長(30~50公尺)的竹篙厝造型,因多進式有個別門禁,間有天井採光,每間屋面均比肩朝街並排成列,整條街蜿蜒呈長條蜈蜙狀,若有外敵入侵,則街頭街尾兩道隘門闔上;內賊跑不掉外寇進不來,乃具防禦功能;台灣有此建築者淡水重建街、鹿港不見天、與朴子開元古街
玉勝巷_屬二甲末端民前112年(嘉慶5年)閩泉晉江人氏黃多俊販油蔥餅致富,擁有玉珍、玉豐、玉勝、等店號;因捐店成巷故名之,此巷遺有早期蜈蜙厝街的部分建築代表。《朴子市誌》